本科阶段的写作往往分成三类:分析性写作(analytical)、辩论性写作(argumentative)以及说明性写作(expository)。一般来说,分析性写作要求最高,难度最大。代写小编的这篇文章章也是关于分析性写作的。
简单来说,分析性写作是用收集到的信息对一个具体问题进行拆分(differentiate)、比较(compare and contrast)、审视(examine)、并理解各部分之间的关系(synthesis),因此,我们可以更好地解释所观察到的现象,并尝试回答这个问题。写一篇分析文章最重要和最困难的事情是找到一个好问题。一个核心问题不仅会领导作者的研究路径和工作量,而且还会决定一篇文章的深度和意义。即使我们离开校园,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能在阅读媒体文章时不断跟踪问题,并利用提问的能力来批判性地分析许多现象,这也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问题。
根据我的了解,不少本科留学生在面对一个essay作业时总是会很快陷入“嗷嗷我查不到资料”或者“资料太多看不过来啊啊啊”的困境里,没有把精力放在自身核心上。我决定写这本日记的原因是为了强调问题意识的重要性,提出好的问题,很多与数据阅读相关的问题自然会得到解决。
可能有朋友会问:那thesis statement怎么办呢?的确,很多高中写作课会强调thesis statement是分析性写作的关键。但在我看来thesis statement更像是对核心问题的尝试回答,一个有效的thesis statement是建立在提出好问题的基础上的,所以这篇文章先讲什么是好问题,然后谈谈怎么找到这些好问题。
在选择分析性论文题目时,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 关注当前热点话题:可以关注当前社会热点话题,选择一个有意义且相关性强的话题作为论文题目。
- 寻找研究空白:可以寻找相关领域内的研究空白,并选择一个有价值的题目来进行研究。
- 考虑自身兴趣: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可以提高自己的研究兴趣和积极性。
- 了解自身能力:选择一个适合自己能力的话题,可以保证自己能够完成研究工作。
- 听取导师意见:可以听取导师的意见,了解导师对研究话题的看法,并选择一个符合导师要求的题目。
一个好问题是值得讨论的(arguable, debatable)
这里引入一个“levels of arguability”的理论——这个理论在一年级写作课挺常见的,我这里用的是在一个UCSD的handout上的版本,不过反正道理都是通的,我在日常辅导的时候也经常会用这些标准帮助学生校准自己的问题水平。
具体地说,问题的讨论度可以分为四个等级:*
1)用现有的知识就可以回答——例:天空是什么颜色的?
2)通过查找学术资料可以彻底解答——例:什么是西域都护府?
3)通过学术调查可以提出一些解释,但无法被彻底解答——例:自由贸易是否可以帮助发展中国家?
4)由于缺少证据,或是无法用学术调查可以收集到的证据证明的问题——例:上帝为何让人类受苦?
需要指出的是,不同学科对于不同的问题的路径会有不同,所以这上面的例子并不是彻底被捆绑在某个等级上的(比如问题4就有过大量的神学争论)。话说回来,对于本科学生,我们往往建议学生尽量发现第三个等级上的问题。因为这些问题可以引导学生产生辩论意识,写作时可以想象一个“对方辩友”一步步追问:so what? I’m not convinced, prove it! 这种思辨意识将很大程度上推进写作者进行批判性思考:针对对方可能提出的情况,或承认不足,或辩护自己的观点,提出进一步证据。
在这里,我想(温柔地)说一句,不要担心自己一开始没有形成level 3的问题。从我的经验来看,大多数好的学术问题都是从level 2开始,通过调查研究推进到level 3的。这是因为,level 2的问题提供了一个主题,一个大方向;而level 3则进一步将这个主题肢解为一个小的关键点。
例如,一个美国文化史课的学生对电影院的历史感兴趣,她的Level 2问题可能是:”为什么爆米花总是跟电影院联系在一起?”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leading question,这个学生甚至可以保留这个问题用于introduction的写作。但是为了写出一篇有意义的essay,她需要进一步挖掘爆米花和电影背后的关系。在这个时候,她可能会通过查资料回答更多level 2的问题:爆米花是什么时候发明的?电影院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是谁第一个把爆米花和电影院联系在一起的?当时的社会背景如何?在通过初步调查,回答了这些问题之后,这个学生才可以提出下一步的level 3问题:爆米花是否有助于美国中产度过大萧条时期?或者,如果她的essay要求比较长,她可以进一步追问:从电影院到微波炉,爆米花是否促进了美国大众文化(电影、电视)的传播与发展?在这类level 3问题的追问下,这个学生可以进一步阅读关于大萧条、美国大众文化、电影院史、城市化、闲暇时间等有关的资料,从而逐步建立起她的thesis statement:大萧条时期对美国的食品与文化产业形态与销售模式产生了巨大影响,并由于社会习惯、资本形态等因素一直延续至今。通过垄断电影放映和爆米花销售,电影院作为一个集小吃与观影为一体的消费场所,建立起了新的、以视觉与闲暇时间为中心的中产阶级生活模式,这对后来的美国电影、电视产业的消费模式起到了关键作用。
最后还想提醒一点:要区别“争议性”(controversiality)和”可辩论性”(debatability)。一个好的问题可以是有争议的,也可以没有,但一定要是可辩论的。一个简单的区分办法是,争议性的问题往往背后带有价值判断(evaluation)而可辩论的话题往往是开放的(openended)。“为什么特朗普是一个好总统?”就是一个争议性的问题,“特朗普政府的移民政策是否将对美国的高等教育市场产生积极影响?”就是一个可辩论的问题。
一个好问题的范畴是有限而具体的
一个好问题是你的essay篇幅可以hold住的。在我工作中最常见的之一问题是,学生的问题很好,但是这个问题需要用一两本书才能写清楚。通常情况下,我建议对作业的篇幅和自己拥有的时间有一个理性的把握。正如前文所说,许多level 3问题是从level 2问题的回答中长出来的,所以写作者要给自己留足找问题的时间,也要承认回答自己所关心的大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
举个例子,一个社会语言学课上的学生对二语习得者的口音问题比较感兴趣。
对这个话题,一篇5-6页的小paper只能回答一个非常具体的小问题,例如:时至今日,韩国的英语教师是否还有必要教授一种特定的口音?
10-12页的期末论文可以回答的问题可以稍微大一点:口音意识(accent self-awareness)是否会对成年移民在美国城市地区的文化融入(acculturation)造成负面影响?
20-35页的学年论文则可以进一步深化:英语霸权主义(English imperialism)是否影响了口音的教学,从而加剧英语二语教学(ESL)过程中的权力不平衡?有什么可能的解决方向?
总之,很多学生把页数要求当做休止符,写到哪里算哪里。这样一来,学术训练的意义就无法实现了。分析性写作的追求是“deep and narrow”,小而精。如果把写作比成挖井,字数篇幅的要求就是一个井口的直径,理想的情况下,不管直径大小,老师对井的深度要求是一致的:你得挖到水。很多学生误以为“挖”是关键,以为只要挖出同样量的土就行了,就一直在地面上刮表层土,堆在一起,看着好像跟学霸的那堆也是一样多。可是老师打分时看的是你距离地下水有多远,而不是你的土有没有够多。所以,没有什么捷径可走,把问题缩小,挖下去。
怎么提出好问题?
说了这么多,最后总结一下怎么提出好问题。其实前面的爆米花例子已经可以说明很多问题了。关键是不要停在追逐level 2问题的答案上,适可而止,及时深化。
凝练一下,提出好问题、建立有力的thesis statement的过程一般如下:
1. topic: 找到感兴趣的话题,将其分解为一系列小的level 2或者level 2.5的问题
2. 1st round research: 搜集资料,回答level 2问题(此过程往往伴随一系列新的level 2问题的追踪,again,适可而止,不要走火入魔)
3. synthesis: 把level 2的小问题的答案放在一起,思考它们之间可能存在什么样的关联,提出假设,这个假设往往可以转变成一个working level 3 question,而对它的进一步回答可以成为你的working thesis
4. 2nd round research: 进一步找资料,多读理论,试着回答level 3问题,逐步校准自己的working thesis
尽管我最担心的是一些同学拿到作业不仔细思考就直接开始写,但是我也操心过很多对自己要求很高的overachiever,他们的问题往往是他们太在意这个作业了,好几个星期了还在抱怨”I don’t know what I’m interested in” “I’m not sure if I’m getting the most interesting question”。对此我一般是这样建议的:同学啊,你的DDL就两个星期了,先开始写吧,如果不写一直都不会知道你的interest在哪的。说到底还是那句老话,writing is a messy process,接受你将一轮又一轮地读材料,你的thesis statement可能会变,你的approach可能会变,但是这都没有关系,关键的是,你在逐渐接近那个你真正关心的问题,并且试着去回答它。
最后:
再说的远一点,在研究这些不同level的问题的过程中,我们会理解curiosity有很多不同的层面,那些通过收集资料就可以满足的好奇心是有益的,但真正锻炼思辨能力的是的那些需要我们综合多重视角、多重思维方式,考察不同语境,没有那么确定的,有时候简直有点怯生生的“好问题”。